——记江苏大学周孔亢同志 周孔亢同志出生1938年7月,浙江黄岩人。1962年7月在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大学本科毕业,1962年9月~1978年8月先后在中国第一拖拉机厂和贵州汽油机厂工作,1978年9月~1980年9月在镇江农机学院(现江苏大学)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80年9月以后一直在江苏大学(原镇江农业机械学院、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汽车拖拉机教研室主任、校机电总厂厂长、农机学院院长等职务。199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6年获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现为江苏大学车辆工程学科和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周孔亢同志长期从事车辆工程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极大的热情、务实开拓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的实践中。他对待教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对待科研和学术严谨务实、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经常主动关心年轻教师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成长,诲人不倦,甘为人梯。 周孔亢同志特别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几十年的教学科研历程中,他最大体会就是,对于工程科学工作者来说,必须到生产实际中去学习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才能锻炼全面的科研能力,才能掌握“打硬仗”本领,才能将很多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他与教研室的另外一位教授一起带领周围的教师(经常有其他学科的教师加盟)主动到企业了解生产实际中遇到的科研难题,然后组织教师和研究生联合攻关。在此后的20多年里,他率领的课题组完成了大量的车辆产品图纸设计、试验台设计、产品性能试验研究和改进、零部件动态性能分析和设计理论研究等多种类型的跨学科科研项目,逐渐积累了较多的科研经验,锻炼了科研队伍,也加深了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些刚到课题组的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往往缺乏实践经验,又不敢碰来自企业的硬课题。为此,他每年都要安排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和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车间协调新产品试制,到试验场做车辆性能试验,到研究所参与新产品图样设计。这些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常常在企业现场一干就是半年甚至一年,回来后就会 “底气很足”,无论是做应用基础研究还是搞设计开发项目,就显得举棋若定,胸有成竹。许多得到他指导过的毕业多年的校友至今一谈起那些经历,就感叹在校时打下的坚实的基础终生受用,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务实、敬业、开拓的工作作风。 对周老师有些了解的老师和学生都敬佩他在科研方面那股“闯劲”。他先后完成了75拖拉机、40型轮式拖拉机、665型汽车、160型工业拖拉机的总体设计及液压操纵系统的设计,主持完成了"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轮式拖拉机CAD系统研究”。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广大农村对机动运输车辆的需求急剧增加,农用运输车的研制开发成为汽车拖拉机行业的最大热点。他作为原国家机械工业部农用运输车专家组的主要成员,率领课题组成员主动为企业服务,开发新产品,改进老产品,先后为全国6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经常是刚回到学校又接到出差通知,那段时间一年大概只有30~50天在学校。虽然很辛苦,但他看到企业发展了,看到课题组研制的新产品受到用户的青睐时,一切疲倦也就消失了。 作为我国车辆行业的知名专家,周教授曾亲眼目睹了许多企业因产品开发与市场脱节而导致严重损失甚至整个企业被迫倒闭。因此,他一直坚持科研工作应从生产和市场实际中来,再应用于实际生产,转化或附加于产品中。为了掌握最真实的用户和市场对农用运输车产品的实际要求,1997年至1998年,他率领课题组先后进行了3次全国性的农村运输工具基本情况调查,并组织大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发放了十万份调查问卷,掌握了十分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他承担了原机械工业部的“我国农用运输车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的多个子项。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他提出了车辆产品的定位决策应从市场区域、功能用途、技术水平和价格成本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车辆产品定位理论”,在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998年至2000年期间,他率领课题组负责承担了由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和江苏省教育厅共同主持的江苏省“九五”产学研联合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微型农村家庭客货两用车的研制开发”,该项目历时三年如期完成,2000年12月该项目的5项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在该项目实施过程中,带领课题组从市场调研做起,以解决农用运输车行业的关键技术问题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研制开发真正适合中国农村使用条件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新一代农用运输车产品为目标,将科研、生产和市场三者紧密结合,成功研制开发了以JW2003CX微型农村家庭客货两用车为主的4大系列共24种新型农用运输车,经合作企业转化,实现了大批量产业化生产,至2001年新产品共销售20多万辆,为企业实现新增产值20多亿元,新增利税1亿多元,取得了十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极大地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和企业技术进步,对推进江苏省乃至全国产学研联合工作的深入开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1年11月,他主持的“系列农村运输车辆产品研制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2002年暑期,他了解到浙江省的一项关于车用电磁制动器方面的“十五”高新技术重点攻关项目正在面向全国招标,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项很有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的科研课题,国外刚刚开始应用,国内还是空白。于是,他果断召集课题组研究技术方案,并大胆决定投标。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他组织了全校四个相关学院的30多名教师和研究生连续奋战,检索国内外研究资料,提出研究思路,了解国内外相关企业情况,项目申报书修改了数十稿,模拟答辩进行了十多次,最后与国内四所非常著名的高校同台竞争并以较大的优势中标。经过三年的攻关,该项目已接近尾声,即将进行验收。最近,该项目组研制的首批电磁制动器已发往美国,进行实车试用考核。更重要的是,该项目的成功实施,为我校车辆工程学科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至今,该项目已培养了10多名研究生,还锻炼了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科梯队。 在教书育人方面,周孔亢同志率先垂范,不仅在学术上严格要求每一位研究生,还经常到研究生的住处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如有困难,周教授都及时解决。一到暑假,他就牵挂研究生工作室和实验室的防暑;一到寒假,他就主动了解每位研究生的假期安排,及时给经济困难的学生发放回家过春节的费用,把留在学校的学生请到自己家中过春节。为使研究生了解生产实际过程,积累实践经验,周教授要求每位研究生都要到企业去实习一段时间,每次他都亲自联系安排好实习单位,交代好具体要求和任务,使研究生受益匪浅。自2004年起,他主动提出在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交通运输专业设立“交通运输专业奖助学金”,该奖助学金的费用全部由他解决。他的一片爱心不仅感动了交通运输专业的所有学生,也鼓舞了交通运输系的所有教师。2005年上半年,他还资助交通运输系的10位教师集体去上海参加专业研讨会和调研,以支持这个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在近40年的教学科研工作生涯中,周孔亢同志默默耕耘,兢兢业业,以满腔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投身于自己所从事和热爱的车辆工程的教学科研事业,为推动我国车辆行业的技术进步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企业委托科研开发项目60多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20余名,负责起草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8部,编著出版《车辆理论基础》、《拖拉机手册》、《膜片弹簧与碟形弹簧离合器的设计与制造》等著作和教材8部。目前,他还担任全国农用运输车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拖拉机学会副主任委员、《机械工程学报》、《农业机械学报》、《农业工程学报》和《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等学术刊物的编委。 周孔亢同志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始终牢记一名党员、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品格风范。近几年来,他获得了许多荣誉,这些足以说明他的学识人品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充分肯定。1998年被江苏理工大学评为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1999年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评为“江苏高校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被江苏省教育委员会授予“红杉树”园丁奖银奖,被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授予“‘九五’江苏产学研联合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0年被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第四届“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01年被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授予“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5年11月1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主办的“东方红”杯中国拖拉机工业5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50位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全国高校系统仅有3位学者入选,周孔亢教授因为他在教学科研方面的杰出成就而获此殊荣并应邀赴北京领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