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网上党校
 
专题教育
  名师讲座
  江大先锋
  人物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一名共产党员的大写人生——记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
(2008-08-30) 访问:

一个党员知识分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为民族振兴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从艰难困苦中看到希望并获得成功。——黄伯云

辉煌成果

2005年3月28日上午,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百花簇拥。2004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此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领衔发明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填补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

这一成果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的航空航天炭/炭复合材料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解决了国内急需的高性能航空制动器用材难题,使我国成为继英、法、美之后第四个拥有该项制造技术和生产该类高技术产品的国家。

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吴官正等四位中央领导人相继视察中南大学,亲临黄伯云工作的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考察指导,对黄伯云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就是要拼命奋斗,就是要作出重大的贡献,就是要无私地奉献。”黄伯云在中南大学先进性教育专题报告会上的朴实话语,是他忠诚报国、把个人事业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的生动写照。

赤子情怀

1945年11月,黄伯云出生在洞庭湖畔的湖南南县。1969年于原中南矿冶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材料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78年以优异成绩通过改革开放后首批出国留学人员考试,1980年赴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学习。

黄伯云倍加珍惜这次学习机会,从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刻起,他就提醒自己:一定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

满怀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黄伯云在异国他乡开始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学习和工作。抵美不久,导师就交给黄伯云一项几位研究生做了多年而未解决的难题。两个月后,黄伯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导师惊喜地称“这是一个重大进展”,不久后又建议黄伯云攻读博士研究生,并致信中国教育部:“黄先生有出色的研究才能,Iowa州立大学愿为他提供全部奖学金,供其攻读博士学位。”教育部很快给予了肯定答复,于是黄伯云便开始了博士研究生的学习。

1985年春天的一个漆黑雨夜,黄伯云在实验室做完实验后已是凌晨2点。当他离开大楼去计算机中心取实验结果时,由于没带雨具,只好快速冲向计算中心大楼。没想到,就在这快速冲跑的瞬间,眼前突然车灯大亮,几辆警车出现在面前——原来警察们把他当成了偷计算机的小偷。事情弄清楚之后,警察们深受感动,并礼貌地用车把他送回了住地。

1986年6月,黄伯云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随后带着已经到美的妻子、女儿赶赴美国田纳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此期间,他撰写的论文相继被国际著名的《冶金学报》等杂志发表,受到美、日、法等国科学家的高度评价。1988年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美国多家单位争相高薪聘请他去工作。黄伯云已在美国生活了整整八年,对那里的一切都很适应了,但他心里却有一个解不开的情结,那是一名党员知识分子对祖国的赤子情怀:“当初我是为国家建设的需要去留学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目标去‘学留’的。作为党培养的知识分子,应该把才智奉献给祖国,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

1988年5月,黄伯云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携全家回到祖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位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学业归国的留学人员。1988年9月3日和9月13日,新华社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分别以“博士归国”、“黄伯云留美八年成就显著,博士后归国大显身手”为题报道了黄伯云的先进事迹。

要为国家想大事干大事

回国后,黄伯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事业感和责任感。结合在美国八年的学习经历和国内现状,目光敏锐的他深深认识到发展新材料加工与制备技术对国民经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在心里默默绘下了事业的蓝图:“我们必须站在国家的层面上考虑问题,要为国家想大事、干大事,作大贡献。要在中国大地上创立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技术新材料民族品牌。”

敢为人先,创业报国,黄伯云用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贡献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炭/炭复合材料是最新一代航空制动材料,其性能优异,可在1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使用,比重仅为钢铁的1/4,被称为“黑色的金子”。但它是高难度的制备技术材料,当时世界上只有美、英和法等三个国家能够生产。多年来,我国大量的大型飞机用制动材料主要依靠进口,每年国家要为此花费数亿元外汇。

有一年黄伯云到国外一个很有名的公司去访问,曾花钱买过一个样品。谁知回来一“解剖”,却发现是废品。这样的冷遇使黄伯云深深感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一定要研制出自己民族品牌的炭/炭航空制动材料!参与国际竞争,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就是在这种以赶超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为己任精神的支撑下,黄伯云带领课题组在完成一系列炭/炭基础研究后,申请承担了由国家计委正式立项的“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工业性示范项目,经费总投入为1.54亿元。

领衔这个重大项目后,黄伯云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始不分昼夜地奋战。在1999年到2000年年初,他们在关键技术上遭受了连续失败的重大打击。当时有人劝告黄伯云:你已经是院士了,已经功成名就了,何苦还要冒这个险。

然而黄伯云早把自身前途与国家利益紧紧连在了一起,他心中没有个人得失:“这个项目关系到国家航天航空战略安全,意义格外重大。国家的急需和肩头的责任不允许自己打退堂鼓。我干定了这个项目,就是搭进自己的生命也要干成!”

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意志,黄伯云带领他的课题组呕心沥血,百折不挠,终于走出了一条与国外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使我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炭/炭”。

近年来,黄伯云还在粉末注射成型以及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主持研制的“高性能粉末冶金飞机刹车材料制造”项目实现了苏—27飞机刹车材料的国产化,1997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他完成的“铁基、钨基复杂精细零部件注射成型技术”项目,创造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获得200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致力于俄制某型号进口飞机制动材料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应用,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坚定不移地致力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发展先进生产力,是黄伯云立志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为人民生活造福的精彩实践。从1994年起,他先后创办了粉末注射成形、粉末挤压成形、高性能制动材料等四个学科性公司。将粉末冶金工程中心的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科技成果进行中试生产,然后把中试的产品转向企业去批量生产,打造了我国新材料工业领域的“拳头”产品。其中,他组织的湖南刹车材料公司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形成了批量生产,仅此一项每年就可为国家节约外汇数亿元。

活着就要拼命干

中等身材,瘦削的脸庞,走在大学校园里,黄伯云更像一位宽厚谦逊的普通教师,一位朴实诚挚的睿智学者。

身兼院士、校长、首席科学家数职的黄伯云,他的脚步总显得那么匆忙。“快”是黄伯云生活的一个特征:吃饭快、走路快、工作节奏快。他的30出头的科研秘书说:“偶尔我也陪他散散步,但他哪里是散步,简直是竞走。”

的确,黄伯云视事业高于生命,把精力几乎全部用在了工作上。无论是节假日还是深更半夜,只要工作有要求,事业有需要,从来不马虎,心甘情愿地与同事们一起干下去,直到任务圆满完成。他感到自己最缺乏的就是时间,除了繁杂的学校公务需要处理,还有大量的科研、学术交流等工作要去完成。往往是白天忙完了各种行政事务,傍晚又直接从学校办公楼赶到实验室从事教学科研,每天几乎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有休息过节假日。他说:“我最自在的时候就是在办公室、实验室的时候。”回国18年,几乎每一个春节都是在紧张的工作中度过的。“活着就要拼命干”已成为他生活的信条。

他常常勉励身边的同事:“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太多的考虑自己,要时刻想想你能为社会奉献什么。当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无私地奉献、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只要我们有一口气,就得坚持下去。”2000年夏天,刚刚做完肠内小肿瘤切除手术,他顾不上必要的休养,马上赶回了实验室。在实验过程中,他突然感到腹部胀痛,裤脚湿润,原来是肛门大量出血,鲜血染红了两腿。他到医院作了简单处理后又立即返回实验室工作。课题组的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说:“国外炭/炭复合材料研究形势逼人,我们必须抢时间,加快研究进度。”

有一次,正在医院输液的黄伯云接到马上进京汇报项目的通知。为了按时赶到,他不顾医生和家人劝阻,硬撑着从病床上起来,提着输液瓶蹒跚地钻进汽车直奔机场,硬是在登机前在候机室里输完液,及时赶入机舱。

2002年,他女儿考上了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生,离家时他也没有时间去送一下。

作为学校主要领导,黄伯云的廉洁自律在师生中有口皆碑。在致力于将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近20年里,他先后负责组织了四个学科性公司,产生的经济效益多达数十亿元,但他从没有谋取任何个人经济利益,也不占有任何个人股份资产。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些公司都是为学科建设服务的,办公司是为了在科研生产实践中加强学科建设。我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探索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用自己的实践为科技兴国、科技兴湘作点贡献,亲身为学校乃至高等学校的科技发展探索一条新路。”2005年,他获得了长沙市首届科学技术创新奖,50万奖金他全部捐献给了“中南大学科技创新转化基金”。

2005年3月,学校召开教代会,慢性咽炎发作已经几天的黄伯云忍着咽痛坚持作大会工作报告。看到校长咳嗽剧烈,会场中的一位学生代表写下一张字条悄悄递上主席台:“请您一定抽时间去看看病,多多保重身体。”近年来,黄伯云共完成国家攻关项目、国家军工配套项目、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等10余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国家专利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出版专著2部,在国内外知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被国际检索机构EI、SCI收录80余篇。培养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70余人。先后获得全国百名人民好公仆、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2004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中央电视台2005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称号。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后,他最大的感受是:“动力更大了,压力也更大了,这是又一个新的起点。”

有人曾经这样问黄伯云:“是什么力量使你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追求?”黄伯云回答:“一个知识分子,特别是共产党员知识分子,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为民族振兴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才会有宽阔的胸怀,才能从艰难困苦中看到希望并获得成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应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国家和人民去贡献、去奉献,这比什么都重要,比什么都快乐。”

入党34年,黄伯云用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对科学未知领域的勇敢探索,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先进性,谱写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大写人生。

 
 
 
 
 

Copyright @ 2010 江苏大学
技术支持:第一网络工作室 联系我们

您是自2010.5.1起第位访问者!